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我院教师谢运才的教书历程
发布时间: 2015-04-23 浏览次数: 1985

 

谢运才,男,19499月出生,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教学质量总监。“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谢运才老师从教四十余年,春风化雨,语重心长,用自己朴实无华的付出培育满园春色,繁花似锦。谢运才老师始终热爱教育事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一.理论学习,育人于教

谢运才老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根据教学大纲认真教学,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担任班主任,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他育人于教书之中,经常跟学生讨论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严谨治学,因材施教

谢运才老师在教学中兢兢业业、严谨治学、严于律已、淡泊名利。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曾获国家“曾宪梓教学奖”二等奖。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利用国外广播电台作为教学资源,录制、编写听力教材。由于他和其他教师的辛勤工作,本院学生在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中的听力成绩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十余年如一日,他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教育事业,对学生最严格的要求换来了学生的最高评价,他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感动了一颗又一颗年轻的心。他认为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的天职。自1973年从教以来,他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曾担任听力教研室主任20余年。教学中他能够注意教学对象,注重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例如,这些年他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英语专业听力课,这是一门英语专业的基础课,但他却把这门课看作是本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教学中他不拘泥于课本,注重学习规律,讲究听力方法,大胆实验有关听力教学的研究成果,把听与说、听与写很好地结合起来;结合所听材料介绍英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让英语听力课上得活泼、吸引人,使学生在训练的技能的同时,学到必要的背景文化知识。他反复强调自主学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学习不完全依赖教师。

谢运才老师认真负责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教学任务,积极钻研教学方法,分析学生特点,努力因材施教。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有效率的学习,他注意在任课班级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博学深思,进取奉献

谢运才老师为人师表,“博学深思,进取奉献”是他的座右铭;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是他的目标。自1973年从教以来,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四十多年的职教生涯中,时时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让他学会了要与时俱进,他做好提炼、归纳工作,使经验进一步升华,吐故纳新,注意跟踪不同时期学生思维方式在专业学习中的变化,不断探讨教学方法的提高,把重要教学环节的工作做细做全。

四.不断进取,充实自己

谢运才老师不断进取,充实着自己。学高为师,做为一位教师,如果仅有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在工作中老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开拓知识面,经常和其他教师交流,取长补短。他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要严谨治学,重规律,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形成了他严谨治学,严于律己的教学特色。

五.关爱学生,视如己出

谢运才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小孩一样关心照顾他们,以极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关心鼓励着学生。在2007年被学生评为学校“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称号。学生对谢运才老师的教学评价极高,他的教学质量评估分一直居优秀行列。学生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老师的课,在他的课堂上总是能激情饱满的上完整整一堂课。谢运才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学生上课充满活力,积极参与。另外谢运才老师在教学中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附谢运才老师诗作如下:

              (一)

六四年华付水流,不知前途剩几秋。

仲夏蝉鸣今归去,不悔蚕丝吐到头。

 

              (二)

四十余载追梦人,一路跋涉愧望尘。

如今只是归家客,回望瑶湖总生情。

          (六月三十日夜)

 

沁园春· 退休》
 
整理平生,忙忙碌碌春夏秋冬

忆当年追梦北窗剪烛,憧憬未来,向往成功。

世生涯,三尺讲台教书养家两相重

须臾间,两鬓渐染霜,梦想成空。

 

似南郭滥竽同, 惭愧得到学子相拥。

谢师友同事诲人不倦,相助给力情真意浓

成败得失皆可忘却,唯有情谊记心中
今挥手对所有朋友感激由衷

                    七月七日

 

附:

谢运才老师2015414日下午在外国语学院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没有作诗的能力和素养,但退休离开教师这个岗位时还是有些感慨,所以胡诌出上面几个长长短短的句子,记录下当时的心情。 

院里领导要我来跟老师们聊一聊“我是怎么当老师”这个话题,在这么正式的场合,我觉得我的教书历程没有什么值得说道。我经历的都是过去的事了。在学院老师面前,说自己怎么当老师,总觉得有“showing fish how to swim”之嫌。他们说:“见见老朋友、老熟人,一起聊聊天,总是可以的吧”?他们还说:“或许你还能结识年轻的朋友,这样你的心会变得年轻”。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真是假;但我还是来了,是来聊天的,是来见老朋友的;如果能结识新朋友就更好了。当了一辈子老师,没有什么成就,也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好,而且永远也无法补上了。如果大家听了之后能从我的经历中吸取一点点有益的教训,也许是件好事。如果不是这样,就算是老师们拿自己的宝贵时间在这里陪我聊天,我将谢谢大家。说心里话,外语学院曾经是我的家,每次见到我认识的老师,我都感到很高兴,很想跟他们多说几句话。 

大部分老师都知道,我是一个有点蠢笨、没有出息的人。做学生时在当时的外语系读书,毕业后留在系里工作,开始做了专职班主任,当专职老师后还做过兼职班主任。一直到2009年退休(实际上是在20126月离开学校的),除了1979年到上海外语学院进修学习一年之外,一辈子没有迈出外语学院的大门。不知道是外语学院娶了我,还是我把自己嫁给了外语学院。一辈子心甘情愿地做老师,尽自己的能力为外语学院工作。这期间,担任过的最大“官职”是教工党支部书记和教研室主任。下面就说说我是怎么混日子的吧。 

一、上课难,上好一门课更难。

我先后担任过基础英语、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诗歌这几门课的教学。因为我水平低,这些课程,不管是哪一门,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备课时字典不离手,讲课时如履薄冰。 

基础英语是我教的第一门课程。毕业后,接到教学任务,觉得很光荣,感到激动万分,认为这下可以真正当老师了。豪情万丈,信心满满。但是,如何备课,怎样上课,自己却心中没底。第一次课,学生好像在听讲,不少人在记笔记,但自己总觉得不爽。僵硬地站在讲台上,把写在教案上的话念出来(lecture sheets reader),自己都觉得生硬、乏味、不吸引人。自己认为容易的学生往往不大明白,自己认为是难句、难点的地方学生往往早就知道了。最简单的事情,在黑板上写字,总感觉不好。写一个单词时,有的字母大,有的字母小,写得相当难看。写一句话时不是左低右高就是左高右低,有点像鬼画符。这时我才感到老师这个职业比我原来想象的要难得多。 

在困境中,我只好去请教自己的老师,老师(他后来离开了我们系,现在定居美国)。从我上学到毕业,差不多有三年的时间,他都是给我们班上课,我和班里同学都很喜欢他,甚至很仰慕他。他是我们心中最好的老师。我向他请教如何备课、如何上课。有空时,我也去听了不少老师的课。听了老师们的课,我受到很多启发。慢慢地,我意识到,刚靠一股热情去上课,是远远不够的,是不可能把课上好的。备课需要熟悉教材,要知道本课书的重点、难点,要找到恰当的方法、使用恰当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不明白的内容。经过摸索和思考,我花了不少的时间去备课。每课书几乎都写出两份教案:第一份是这课书要讲语言点,写得很教条,单词读音、词性、意义和在本课书的用法(词语搭配)例句、相关的派生词、还有难句分析等等;第二份教案是供讲一次课使用的,几乎是一个讲话稿:从”Good morning, class!”开始,到最后一句”Class is over! See you next time!”,要讲解的内容和用来过渡的课堂用语,全都写在里面。写完后看上好几遍,直到基本上能背出来为止。这样,上课时显得流畅、自然了许多。每次下课后,我会习惯性地拿出教案,在自己觉得讲得不满意地方描述一下上课时学生的反应和改正的想法。这一招,起了作用。有一次,系主任听完课,讲了很多赞扬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那时候,常常会有老师来听课。因为我自信地认为要讲的内容我都明白了,而且我很清楚我在给学生说什么,所以不管谁来听课,都不感到紧张。只有一个老师是例外---- 那就是前面提到的老师,因为我的毛病在哪里,他太清楚了。有一次,他来听课,开初10多分钟,我都感到紧张,手心里直冒汗。 

几年之后,我才发现我当时很无知,很肤浅。自己只是把讲课内容弄明白了而已。对当老师的艺术、上课的技巧、课堂节奏的掌控,自己根本不知道。 

随着教学内容(教材)难度的加深,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时也遇到困难。那时候没有与教材匹配的教师用书。为了把课文和练习弄明白,只有一遍又一遍地看课文,一次又一次的查自己仅有的几本字典和语法书。家里的字典解决不了问题就到系里的资料室查找。如果还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就去老师请教。那时候的系主任(张谨之教授)被老师称为“活字典”,还有张联章老师。他们都是学问做得好、又很愿意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老老先生。在系主任办公室、在系资料室,经常有老师向他们请教。我可能是打搅他们最多的人之一,也是受益最多的人之一。尤其是张谨之教授做学问的态度,我至今铭刻在心里。 

要把课上好,责任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等都是很重要的。责任心促使你认真对待工作。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帮你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使你在讲课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教学经验能帮助你把才智发挥得更好,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经过摸索和改进,慢慢的明白了当老师是怎么回事。备课没有以前那么累了,上课也比以前顺手了。80年调工资时,学校还多给我调了一级工资。这大概是对我的教学的肯定吧。 

英语听力是在几个小时内决定的。80年代中期的一个晚上(我不记得是哪一年了),上任刚刚的王(嘉諟)系主任来到我家。(他是77级的高材生,不久前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的。)他告诉我,他把原来的听力组解散了,决定全部换人。原因是他看到学生的听力课成绩都很高,但他上课时却发现学生的听力并不好。他还告诉我,他决定要我去听力组当组长。我感到很突然,坚决不去教听力。我的理由是基础英语、英语精读我都上得比较顺手,而听力课我从来没上过,没有想过,也不感兴趣。两个人坐静静地坐了很久。末了,他说“就算你帮帮我,支持一下系里的工作好吧?我本人保证支持你和你们组的工作。”他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觉得不能坚持了。于是,我说“我可以去试一下。如果不行,我回来教基础英语或英语精读。就这样,我被当上了听力老师,也被当了教研组长。接着他跟我说,“明年5月份,二年级学生要参加我们江西省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比赛。这个年级的听力课由你来上,你不会弄得太难看吧?”这时我才感到后悔,还没去上课就已经把比赛的绞索套到了自己的脖子上。 

这位系主任是真正想做实事的人。第二天,他亲自到系里电教室叫人布置听力室,在一教楼三楼找了一间很小的房间,布好电线,把电教室的一台收讯级(事实上是一台退役了的军用通讯设备,只能收音,不能录音)、一台录音机、一台打字机搬了过来。当天下午又弄来了一台手推油印机。给我们打字机和油印机是为了我们能及时地打印出给学生上课和课外听新闻用的练习材料。如果叫系里的打字员去打蜡纸,我们还得校对打印错误;然后再交到学校印刷厂去印出来差不多需要一个星期,很耽误时间。有了打字机和油印机我们可以随时打印新闻练习。此后他也常来看看我们的工作情况,也来听我们的听力课。 

在此后的好多年,上听力课的几位老师,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忙个不停,收录BBCVOA的相关广播节目、剪接所选内容的录音、把所选内容的录音一个字一个字地听写下来、给学生列出生词、编写各种练习,然后打字并油印出来供学生上课和课外听力练习使用。 

在这些工作中,有两项是特别费时间的。第一是录制广播节目。它受到天气等的影响。有时候声音很稳定、很清楚;有时候很不稳定,噪音很大而且声音忽大忽小,有时几乎没有声音。BBCVOA节目都是每小时播送一次的。晚上8点不清楚,只好期盼9点能清楚;9点不好只能等到10点再碰运气,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有时候忙了一个晚上也没录到一段清晰的录音,浪费了很多时间,可是也只能如此。(那个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我们只能这样录制广播节目。) 

BBCVOA的节目听写下来也是很花时间而且是很困难的。那个时候,我们的听力水平都不高。有时候是听不准录音带上的读音,要反反复复听很多遍才能听明白(有时候还是听不出来)。很多时候是碰上不认识的生词,听了很多遍也听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再清晰的录音也只好放弃(我们不能拿自己都听不懂的东西给学生去听)。结果,收录节目的时间,用于听写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听写标准语速广播节目有多难?在那个年代,确实有点难,因为在我们做学生时,没有听力课,没有受过听力训练。在80年代前,BBCVOA等外听广播是不准收听的。另外,那个时候,很少学生能买得起半导体收音机。做学生时没有听力课,自己又没有条件收听广播。做老师之后即使买了收音机,也不敢偷听外台广播。现在要外台节目拿来当作听力课的部分内容,要一字不差地写下来,至少对我来说是不容易的。听写新闻节目还算好,只要录音清楚,总是可以听写下来的。但是,要把有关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教育、科技、医疗等等方面的专题报道听写下来就不容易了。有时候捣鼓了一天,也没听写出完整的一篇专题报道来。 

这里,我说一个故事。有一位以前上听力课的老师,在办理调往外地工作的手续期间,系里没给她排课。她便主动请系主任给她一些事情做。系主任告诉她:“老谢那里很忙,你去帮他听写录音带吧”。我给了她两盒VOA标准语速的新闻广播录音。两个多星期后,她把听写稿给了我,并且说如果还走不成,她还可以继续帮忙。过了几天,系主任来了。他说他想拿那位老师做的听写去看看。几天后,他跟我说“难怪我们的学生听力这么差。” 他给我看了一条关于泰国示威游行新闻,全文共有180多个字,漏听的词、听错了的词和有拼写错误的词(包括泰国首都等专有名词)共有120多个,根本不能用作上课用的材料。当老师的听力水平都不是很高,因为在85年以前,外台广播没有纳入我们的听力教学内容。 

2000年前后,互联网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能下载到清晰的录音和录音文本,减少了很多工作量。尽管如此,备课时我们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对付外台广播节目。比如,把适合教学的内容挑选出来,把所选内容的录音进行剪接,录音文本进行校对,编写练习等等。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上一次课而已。因为新闻的时间性很强,星期一在这个班上课还能用,星期四到另一个班上课时同一事件有了新的进展,再拿星期一使用的内容去上课就不大合适了。因为有的学生在星期二或三听了广播,他们会觉得“事情已经不是这样了”,因而失去新鲜感,同时也会失去上课的兴趣。 

听力课先后换过三套教材。没有任何一套教材有专门针对听懂英语广播的训练,但80年代末以后修订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要听懂英语广播的新闻节目。在英语专业上听力课的老师,每次上课时几乎都是一节课上教材上的内容,另一节课上广播节目的内容。而广播节目这节课的备课时间往往都是很长的,至少我是这样。 

经过老师的努力(当然也包括教其它课程的老师的努力),我们系的听力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91年学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时,英语听力被评为“优秀课程”。96年(94级学生)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听力和听写两项成绩的平均分是17.75分(满分是20分),高于全国同类师范院校2.95分,高于全国一般院校1.28分。解放军南京军区某部曾在90年代初两次在我们系招收听力能力强的毕业生,一共招了9人。 

刘书林老师担任院长期间,我曾经两次很正式地提出不再担任听力课教学,希望去上别的课;但是都没有得到批准,理由是“教学需要”。 

这里,我想顺便说说前面提到的那次英语听力比赛。参加的学校只有三所:江西大学外语系,赣南师专外语系和江西师大外语系。比赛结果是我们的学生拿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五名的8个学生中我们还占了5个。 

英语诗歌是我们院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我被安排上这门课时的心情是后悔、无奈、担心。事情是这样的:大概是在2000年前后,指导毕业论文时,连续两年都有人写中文诗歌英译或英文诗歌翻译方面的论文。与学生交谈时,我发现他们对中文诗歌了解很少,对英语诗歌了解更少。我说你(们)对诗歌了解这么少,怎么能写这方面的论文呢?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对诗歌感兴趣,诗歌翻译方面的资料也能找到一些。” 

为此,我向管教学的(王松林)副院长建议,把英语诗歌作为选修课开出来。当时他问我谁来开课?我说我只是建议,院里有那么多搞文学的研究生老师,开课不难吧。当时好像是5月中旬(不记得是哪一年了)。 

6月下旬的一天(快要期末考试了),王院长跟我说,院里决定下学期开设英语诗歌选修课。课由你来上。我说“我上不了。”他告诉我说“已经上报教务处了,无法改变了。” 

就这样,我被安排去上这门课,当时的心情是后悔、无奈、担心。后悔不该那么好心给领导提建议,如今只能无奈地接受安排,更多的是担心上不好课,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忙碌地准备了一个暑假之后,忐忑地走上了讲台,结果比我料想的要好一些。督导赖余老师听课后还夸奖了一番。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但我的感受是:当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哪一门课都不容易,要把它上好更不容易。也许有客观原因(比如当时开设听力课的落后设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的水平低,脑子又比较笨,遇到困难想不出办法。唯一的办法是静下心来,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二、当老师遇到的另一个困难。

除了上课,我遇到了另一个困难:常常遇到“困难”学生。他们中,有的不遵守纪律(比如不请假随便缺课),有的学习不认真(比如做作业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不想学习等等。这些现象70年代有,80年代有,90年代有,21世纪的现在还有(也许更多)。有的学生让人操心,让人头痛,甚至让人生气。他们太年轻,有时候也太任性,不大懂得珍惜青春年华和学习机会。可是他们是学生,老师不能对他们不闻不问,对他们的一些不当行为不能不加以纠正。但是,怎样做才能做到跟他们有良好的沟通,使他们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我觉得不容易。 

好像是在1980年,我现在记不起是哪一年了。系里安排我去上三年级的英语精读(此前我没有教过那个班)。得到通知后,我去向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告诉我,“这是个让人头痛的班。班里有八大金刚。资格最老的那位,上大学前当过9年中学校长。”他的话让我担心了整个暑假。不知道下个学期会遇到什么问题。上课之后,我发现有几个学生比较散漫,未经请假就不来上课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来上课,当然也没交作业。有时做个课堂小测验,因为他们没来上课也不会有成绩记录。我心里有点着急,便找到缺课最多的那位了解情况。他告诉我说,他家住南昌市,爱人是商店营业员,天天要上班。家里有三个孩子,这个生病刚好,另一个又可能生病。孩子生病时只有他能挤时间带孩子去看病,所以有时候来不及请假就缺了课。听了之后我有点同情他。最后我说,有事应该请假,如果来不及请假,缺课的内容你自己补上,不懂的地方可以来问我,缺掉的练习尽量补上。如果缺了课堂小测验,一定要来找我,我给你做上一遍,把成绩补上。此后,他很少缺课,即使缺了也会主动补上。看到我比较较真,其他几位也克服了散漫的习惯。 

80年代初的一年,入学报到时我参加了接待工作,有一位送儿子来上学的父亲,他得知我就是教这个年级的老师时,把我叫到旁边对我说“我儿子不大听话,如果他不听老师的话,你可以骂他,扇他两个耳光也没问题。”当时我不明白那位父亲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我只说“你放心,我们会努力把学生教好的。”开学后不久,那个学生就时不时的会旷课,有一次连续好几天没来上课,等他返回课堂后,我才问清楚他是跟美术系的朋友一起外出写生去了。我出了一身冷汗,因为他没有请假就离开了学校,如果他出了意外,跟家长、跟学校都是无法交待。我压着心头的火跟他交谈,他告诉我,他不想学英语,他真正想学的是美术,是他爸爸逼着他来学英语的。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他爸爸对我说的话,我建议他转到美术系去(那个时候后很难)。我还告诉他:“如果转不了,你只好学英语。你必须保证英语考试能够及格,直到顺利毕业。不过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你的画画。”此后,因为我对他看得比较紧,情况好了许多,那个学生毕业时还自己搞了个画展,听说毕业后他到了广东,后来考上了某个大学美术系的研究生。 

80年代初,在我上基础英语课的时候。背诵课文是我对学生的要求之一。有一天,有一个男生说他还没有背出来,同时还问我说“老师,隔壁那个班的老师就不会要求学生背书,你为什么要我们背?”我说“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做法,隔壁那个班的老师对学生某个要求,也许我就没有要求你们呢。坚持背书的好处,以后你自然会知道。”期中考试是班上的成绩比隔壁那个班好,学生从背书中尝到了甜头,背书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几年之后,当初不愿背书的那个学生来到我家。他说:“老师,我今天就是来看你的。我到了上海去进行考研复试,而且通过了。要不是你当年抓得那么紧,我考不上研究生。谢谢你。” 

80年代中期(我记不起是哪一年了),一次期中考试时(系里规定由各个老师自己组织考试,但一定要考),一个女学生没来考试(我现在也记不起她的名字了)。同学告诉我她在房间里,不知道为什么没来考试。考试结束后我马上去找这个学生。见到她时,我还没说话,她就问我说“老师,我是不是长得很难看?”我说“你怎么问这样的问题?”她的回答说“我们宿舍6个人,她们5个都有男朋友,就我没有。”当时我差点气晕过去。我说“你有没有男朋友我管不了,这次期中考试你有没有成绩我可要管。”跟她谈完话之后,把她叫到一个空教室里,让她把考试补上。 

90年代中期,一个班长(好像还是学生会干部)考试不及格。他拿着水果来找我,说了很多理由,希望我放他及格。我生气了。我批评了他的做法和想法,并且明确地告诉他“想要及格,自己去考。不管你有什么理由,要老师帮你过关,在我这里没有门。” 此后他再也没有考试不及格的情况,我们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90年代末,我教的班里有个女学生,大二上学期被挑选去参加昆明世博会的接待工作。因为要参加培训,后半学期基本上没有来上课。大二下学期开学后,我跟她说“现在大家都在为专四考试冲刺。静下心来,好好努力吧。”可是开学刚一个多月,她告诉我说,她被安排第一批去昆明世博会做接待工作,马上又要培训,不能参加专四考试了。我极力劝她跟相关部门商量一下,等考完专四之后再去,参加第二批的接待工作。结果她还是走了,我没能说服她。 

9月份开学时,她已经是大三学生了。我跟这个学生说“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她说“老师,我会的。” 可是,上课不到两个星期,她又告诉我她要去参加培训,因为国庆期间要到北京去做接待工作。我说“你不能再往外跑了。明年还要补考专四呢。” 我跟她交流了很长时间,后来她还是走了,到十月低才回来上课。结果,第二年的专四考了58分。后来,大四的专八考试也是58分。 

在她毕业离校前几个小时,她突然来电话要见我。见面时她说“老师,这几年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你,我辜负了你的希望,我太对不起你了。如果我现在来上大学,我一定会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可惜没机会了。” 几年之后,我有一个去澳大利亚的机会。手续还在办理之中,这位学生从澳大利亚打来电话说她正在那里攻读研究生学位,要我到澳大利亚后跟她联系,我也不知道她从哪里得到我将要去澳大利亚的消息。 

2004年春天,我第一次到新校区来给03级的学生上课。第一天我就遇到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上课前,我在教室门口听到教室里的几个学生在议论:我们的X老师挺好的,这个学期怎么就换了个老头呢?第二件事是学生给我提出建议:在第一个班的课间休息时,学习委员跟我建议上课时放些电影;在第二个班的课间休息时,班长也跟我提了相同的建议。对第一件事我没有在意,因为自己就是个老头嘛。对上课时放些电影的建议我在班里作了明确的答复。继续上课时我问全班同学:“放英语版的电影,你们看得懂吗?” 他们的回答是“(电影)有中文字幕。” 接着,我说:“学校开设听力课的目的是提高听懂英语的能力。如果听英语变听中文,就不是开英语听力课的目的了。上课是信息的输入,上英语听力课就是要通过听英语这种方式,去获得信息。听懂英语不仅需要英语知识,而且需要听懂英语的能力。能力是记不住的,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和提高。现在这个阶段,上课期间一个电影我也不会放,因为你们听懂英语的能力还不够。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还有很多目标需要我们去达到。等到你们听懂英语的能力好了,看英文版电影时就不必借助中文字幕了,我会考虑你们的建议。作为老师,我会尽力帮助你们提高听懂英语的能力,你们也要努力,争取把听懂英语的能力提高得快一点。” 我还告诉他们,我欢迎同学们对我的教学工作随时提出批评和建议,但我只会采纳合理的建议。 

后来,陆陆续续有学生跟我说:“老师,你是对的。以前上课看电影是在浪费时间。” 此后没有学生提过上课时要放电影的建议,我也没有在上课时间放过电影。随着他们的听力水平的提高,有的还建议多给他们布置课外的新闻听写练习。 

有一次跟老师聊天,谈到我上课时间给学生看电影的事。我说如果要放电影,就该把电影当作视听教材,要带着目的和要求去看。从头到尾,两节课都在看电影,有的电影到下课时还没放完;到了下课时间学生离开去赶下面的课,没有检查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否达到。这样没有多大效果,还不如学生自己去找电影看。那位老师最后说“也许只有你老师,没给学生放电影学生还会说你好。” 

那时候,学校实行选课制。学生好像每个学期末都要重新选上课老师。有老师告诉我,有的学生因为没有选到我的课而感到郁闷(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我对学生的要求可能比较严格,但我不会去为难学生。只有一个可能有点例外。大概是在2006年的冬天,我向班里同学了解一个学生情况时得知那个学生学习比较差的原因。那些同学告诉我:“我们只觉得那个人有点怪。不知道为是么,她妈妈几乎每个星期六都会给她打电话,有时候是他爸爸给她打电话,她从来不接。我们喊她‘快来!你的电话!你妈打来的。’我们喊她,她就走开!” 

期末考试她没有考好,加上平时成绩,总分数58分多(不到59分)。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让这样的学生及格的。但是,这次我决定让这位学生补考。我找到这个学生,告诉她考试不及格,准备下学期开学时补考。她说“我知道,老师,我是考得不好。”我说“你没考好是事实。本来我可以帮帮你的,可是我没有帮你。原因是我听说你对父母不尊敬,不孝顺。”一提到她的父母,她突然激动起来:“老师,你别提我爸妈了。从小时候起对我管得好严厉,我受够了。高考时,我原本的志愿是学历史。可是,他们串通班主任,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把我志愿改成了英语。我恨死他们了。我弟弟受不了他们(的严格)管教,也恨他们。”我很不客气地说“不管怎样,首先是你的不对。父母把你养大、供你上学;而且,直到现在你吃的、穿的、用的是谁给的?你的学费是谁帮你交的?生你、养你的父母打电话给你,是关心你、担心你,你没有理由不接她们的电话。父母没有征得你的同意改了你的高考志愿,这是她们的不对。但是,你想想学历史好找工作还是学英语好找工作?你应该很清楚。你对父母这种态度,不但会伤了你父母的心,更会伤害到你自己。一个不爱父母、不尊重父母、甚至总在恨父母的人,现在不会感到幸福的,将来也不会幸福。如果你不改变现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不但你自己感到痛苦,你的弟弟也会感到痛苦,你的爸妈可能比你更痛苦。你一家人都不会感到幸福。回去后,你自己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这件事我给一些老师讲过,我也不知道当初那样做是对还是错。 

教学是由“教”和“学”两个方面组成的。教与学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要完成好教学任务,没有老师的努力不行,没有学生的努力也不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把教学搞好是不可能的。老师想把课上好,学生同样想把学习搞上去。老师和学生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的。看起来师生共同努力,把教学任务完成好是很自然的,是不应该有问题的。实际上,这里经常发生问题,影响着教学的顺利进行,最终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果老师关心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等方面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可以促进教学,使教学的效果更好。 

我的经历告诉我,“困难”学生是可教好的。跟他们多沟通,他们能够明白老师在关心他们,老师会赢得更多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教学工作便变得会顺利得多。他们进步了,老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会有所提高。我认为,一个外科大夫是因为病人提高了他的医术,一个老师也会因为跟“困难”学生打交道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当然,绝大多数学生是很好的,很努力学习的。比如2011级一班(马上要毕业了),班里学习气氛比较浓,对老师的教学非常配合。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不久(我记得是在12年的3月份),像往常一样,课堂上我还在给他们上VOA的慢速广播节目。有几个同学给我建议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拿正常语速的新闻广播来试试?我们觉得差不多可以了。” 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由于学生积极配合,很短时间内就顺利地转入了听正常语速的新闻广播的训练。后来我离开了他们,因为返聘期满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后,他们打电话告诉我,全班同学都通过了考试。 

三、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

90年代之后,学校领导几次动员我做点行政工作。大外的刘(传骅)主任快退休时,学校领导动员我去做大外主任的工作。外培的眭主任刚到任时(后来是我们学校的校长),李校长亲自找我谈话,动员我去外培做副主任,要我去“帮帮小睢的工作。他主外,你(我)主内。” 眭主任也亲自到我家里跟谈话,希望我去外培工作。到了2002年,领导还动员我在外语学院担任一点领导工作。对领导的信任我很感激,但我一次次地“辜负了他们的希望。”原因很简单,我觉得自己水平不高,通过努力能把书教好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果再加一项工作,很可能书教不好,行政工作也搞得一塌糊涂。既然有可能做不好两件事,还不如尽力把一件事做好。 

四、结束语

教了将近40年的书,一辈子在教师的岗位上“滥竽充数”。尽管自己觉得有点辛苦,但也得到了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肯定。学校给过我各种奖励,从教学三等奖到特等奖,从“三育人标兵”到“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等奖励,还有“曾宪梓教师奖”等奖励。尤其使我感动的是,2010年教师节那天,校长亲自带鲜花和奖品来到我上课的教室祝贺节日。比奖励更重要的是我结交了一些朋友。我退休时,有的学生朋友就给我写信说“老师,你终于可以不用背那个沉重的书包了。辛苦了大半辈子,把青春献给了学业,把信心和坚持献给了事业,现在你应该把健康留给自己了。我们送你一本《老年健康指南》,有空时仔细阅读这本书吧。” 我们院的一位老师,送我一幅绣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赤壁图十字绣。她花了一个暑假才把它绣完,是专门为我退休而制作的礼物。收到这些珍贵的礼物时,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的感动和谢意。退休以来,朋友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联系,依然关心着我。我觉得这辈子很值,老师没有白当。 

一路走来,尽管跌跌撞撞,庆幸的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得到师长、同事和朋友的及时帮助,使我摆脱困境。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今天不在这里,对于他们我至今感激不尽;我会把他们一辈子铭记在心。还有,我要感谢英语,感老师这个职业,感谢我教过的所有学生的一路相伴和支持。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使英语成为这么热门课程,使我这个水平不高的英语老师也有过用武之地,使我的人生有了意义。 

虽然尽了自己的努力,但是因为自己水平低、脑子笨,谱写不出教育事业的华彩的乐章,留下的却是很多无法补救的遗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最后,我真诚地祝愿我们外语学院越办越好;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子女成材、事业成功;谢谢各位老师在这里听我班门弄斧了这么长时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