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8 浏览次数: 10

4月17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做题为“中国翻译话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曹迎春副教授主持,30余名师生参加聆听。

耿教授围绕翻译研究的背景、理论、议题及路径展开阐述。传统知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在于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出现,促使既有知识被重新评估并产生价值重构。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现实与理论课题,需要认真思考如何重新评估曾被贬斥为经验谈的研究材料。有学者提出对我国译论文化遗产进行现代转化,也有学者以翻译话语概念指称中国译论,避免其被西方理论框架剪裁。

耿教授进一步提出我们可从阐释学、历史再阐释、话语研究和数字人文四个视角展开研究。其中阐释学具体分为演绎法与归纳法:前者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诗话形式于细微处凝练观点;后者借助西方哲学理论,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现代性转化。历史再阐释视角运用史学研究框架,探讨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演进;话语分析研究以张佩瑶教授为代表,通过深入解析话语的显性表达与隐性意涵,探讨话语、知识与权力的互动关系;数字人文则借助“远读”、数字关联、网络化思维及可视化技术开展研究。耿教授结合四个研究视角展示了丰富案例,有效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此次讲座不仅让师生产生了理论上的启发,更激发了学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此类学术交流,在传承中创新,着力培养兼具人文底蕴与数字素养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专家简介:

耿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教育部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专职研究员,上海市外国文学研究会翻译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理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学会理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数字人文、中国翻译话语、中西翻译史、译介学、中国文学外译,迄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项目共8项,出版专著及翻译作品5部。目前带领学生团队从事大数据翻译史研究、社交媒体话语研究、翻译话语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


一审、一校:黄文静;二审、二校:谢枝龙;三审、三校:周富轩、谢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