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魏在江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题为“概念转喻:理论发展与前沿动态”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谢枝龙教授和唐雄英教授主持,30余名外院师生参与聆听。
讲座一开始,魏在江教授以爱因斯坦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论述开篇,引出了几个关键问题:隐喻与转喻如何区分?为什么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比隐喻更重要更基本?为什么Langacker认为语法在本质上是转喻性的?以及为什么有的语法学家认为汉语是转喻性凸显的语言?这些问题迅速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思考。
魏教授指出,转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转喻甚至比隐喻还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转喻,魏教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英汉语中政治语篇、广告语和诗歌的实例,对转喻的概念、分类、功能、语法效应等进行了回顾,介绍了转喻的识别方法以及与隐喻的区别。同时,魏教授探讨了概念转喻的分类,提及了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并详细介绍了Panther等从语用功能角度提出的指称转喻、谓词转喻和言外转喻,强调了转喻在语言中的广泛应用。
讲座接近尾声时,魏教授推荐了几本相关书籍,如韩陈其的《汉语借代义词典》,鼓励师生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互动环节中,师生们积极提问,就“语料库构建”“隐喻未来发展”等问题与魏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
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魏在江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生动的讲解,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发展。

魏在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二级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知名专家。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国俄勒冈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regon)作为中美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访学,师从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Mark Johnson 学习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现为华夏文化促进会中国体认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翻译》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被《学术志》遴选为2006-2018年全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前50名高被引作者之一;出版学术专著《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等3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一审、一校:黄文静;二审、二校:谢枝龙;三审、三校:周富轩、谢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