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10月21日,外国语学院组织开展“语映红心”红色观影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100余名师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踊跃参与,共同观看抗美援朝题材史诗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

《志愿军:浴血和平》以抗美援朝战争后期“边谈边打”的历史为核心,既展现了上甘岭战役里志愿军将士冲锋陷阵的壮烈,也还原了板门店谈判中的艰难博弈,并通过李晓、林月明等翻译员角色的成长轨迹,传递出志愿军“为和平而战”的坚定信念。从战士们用石块拼搭的和平鸽遭敌机损毁后仍冒着炮火重建,到中立区军事警察姚庆祥恪守“不开第一枪”原则壮烈牺牲,再到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英勇壮举,影片中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让在场师生深受触动,不少人眼眶泛红,潸然泪下。

此次观影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红色文化与外语专业融合的生动教材,影片中翻译队员以语言为武器参与谈判的情节,让师生党员深刻意识到,外语专业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传递中国英雄故事、弘扬革命精神的载体,未来要将志愿军精神等红色文化融入跨文化传播实践,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学院将以此次观影为契机,持续推动红色教育与外语教育教学、党员培训深度结合,引导师生在专业与实践中锤炼党性、勇担使命,让红色基因成为推动党员队伍建设与外语人才培养的强大动力。

【观影感悟】
作为党员和翻译研究者,我深刻感受到影片中战地译者在翻译精神、爱国情怀与党性坚守上的融合。志愿军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捍卫和平,恰如翻译工作者在语言战场践行“求真务实、精准传递”的精神内核。影片中林月明、李晓等译者用译笔守护和平,以字句传递国家立场、传播民族精神、抒发和平热望。他们的党性,体现为服务国家和完成使命的自觉,与志愿军“服从组织、无私奉献”的信仰一脉相承。身为当代共产党员和译者,我将以志愿军精神为指引,让译笔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以专业担当捍卫国家话语权。
——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 艾丽华
作为一名党员,观看《志愿军:浴血和平》时,我内心满是震撼与感动。影片中林月明、李晓等朝鲜停战谈判中方代表团翻译员与美方谈判的情节,尤其让我这个英语专业学生深有共鸣。
战场之上,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沟通的桥梁、立场的传递者。林月明、李晓她们的每一次翻译,都关乎着军情传递与立场表达,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的态度。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学好英语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能积累,更是肩负着传递中国声音的责任。
作为党员和英专学子,我会以更严谨的态度钻研专业,主动锤炼中国故事的英语表达能力。先辈们浴血守护家国,我便要用专业所长,让中华优秀文化与中国发展成就被世界读懂,为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尽一份力。
——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党员 陈心阳
此次观影,让我对“沟通”与“话语权”的本质有了深刻反思。作为一名外语专业学生,我学习的是用精准语法和词汇架设沟通的桥梁,而电影展现的,是共和国初生年代先辈们用枪炮与意志谱写的血火交响。
我的爷爷是抗美援朝亲历者,他见证了新中国从烽火硝烟到盛世繁华的变迁,如今我们站立的地方,正是他们用生命守护的盛世。这片他们看不见的明天,将由我们用青春去见证、去诉说、去深爱。
从此,我词典中的“和平”不再抽象,它的前缀是志愿军战士的铮铮铁骨,而作为新时代外语学子,我们将以专业为刃,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为它续写最坚定的后缀。
——本科生第一党支部 入党积极分子 江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