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成功举办2025全国社会翻译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
发布时间: 2025-11-18 浏览次数: 10

11月14- 16日,2025全国社会翻译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瑶湖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江西省智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飞宇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燕兴国际教育、译国译民集团等单位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期刊编审及师生百余人,共同探讨在全球变革与人工智能浪潮下,社会翻译学的发展路径与时代使命。

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钟业喜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洪涛教授出席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院长谢枝龙教授主持。

钟业喜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江西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发展情况及我校外国语学院在翻译领域的建设成果。他表示,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翻译学在推动文明互鉴、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中作用凸显,本次会议聚焦的前沿议题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对构建中国特色翻译学理论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同时期待与会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外语学科建设建言献策。

傅敬民在致辞中围绕“翻译的应用”这一核心主题,指出当前翻译行业面临着社会地位边缘化、社会认知不充分的现实困境,社会翻译学在知识社会学、技术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等分支领域的研究有待深化,专委会已通过学术平台推出相关研究专栏并取得良好反响,未来将持续发挥学术交流平台作用,联合学界围绕更多社会学分支领域开展专题研究,以跨学科视角提升翻译的社会认可度,助力翻译学科建设。

王洪涛对承办本届研讨会的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表示感谢。他简要回顾了专委会自成立以来,在全国性学术研讨、期刊专栏建设、学科概念权威收录、国际学术交流及会刊创办等方面均取得成效。他表示,当前中国社会翻译学面临双重核心任务,一是立足本土实际,构建具有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学科理论、话语及知识体系;二是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给翻译实践、教育及产业带来的挑战,破解相关现实问题,期待本次会议成为学术思想碰撞的平台,为社会翻译学及外语翻译学科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主旨报告中,学者们从多维度解构社会翻译学的前沿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以“毛泽东”雕像英译为例,探讨了专名外译的社会文化机制。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呼吁加强翻译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的联动,以提升智库研究质量。江西师范大学谢枝龙教授阐述了翻译训练在重塑大脑认知与链接社会方面的双向赋能价值。大连外国语大学王少爽教授构建了人机协同翻译的“信任生态”分析框架,为AI时代的翻译实践提供指引。华东师范大学赵朝永教授提出了翻译研究的计算社会学路径,倡导方法论革新。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探讨了AI时代公示语翻译的人机协同范式。杭州师范大学汪宝荣教授为社会学的视听译者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洪涛教授再次强调构建中国本土社会翻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与现实路径。

在主编论坛上,来自《中国外语》《上海翻译》《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研究》《当代外语研究》《外国语》《外国语文》等国内外语核心期刊的主编、编辑与参会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社会翻译学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同时就研究优化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专家们也表示,学术期刊需要强化选题导向的学术引领性,深化与学界的协同互动机制;并呼吁学者在研究中突出创新性与实践价值,以更好地契合学术传播需求与学科发展目标,共同推动社会翻译学研究成果的高质量转化。

会议的平行论坛围绕“社会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社会翻译学的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论坛”“社会翻译学与中国文学文化外译论坛”“社会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论坛”“社会翻译学与翻译行动者研究论坛”“社会翻译学与人工智能翻译技术论坛”等六个主题开展,会学者结合研究实践作报告交流。

闭幕式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朱献珑教授作会议总结。他系统梳理会议成果:8场主旨报告为学科研究提供顶层指引;两场主编论坛搭建学术转化桥梁;6个平行论坛围绕学科建设、人工智能翻译等方向形成共识;理事会会议明确专委会发展规划。他强调社会翻译学需紧扣“学科互鉴、文明互鉴、理论与实践互鉴”,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理论创新与国际传播、文化外译深度融合,兼顾学术厚度与实践价值,服务时代命题。他呼吁相关期刊开设专栏,为研究者提供发声平台,共同推动社会翻译学健康发展。

本次会议聚焦多个社会翻译学核心议题,不仅为社会翻译学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更推动学科在回应时代挑战、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了从“分散探索”到“系统协同”的跨越。未来,随着会议共识的落地转化,社会翻译学必将在跨文化交流互鉴、翻译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话语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关键的支撑作用,为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促进人类文明对话贡献更多学术力量。

图:杨靖


一审、一校:黄文静;二审、二校:张汨、曹烨;三审、三校:谢谷萍、谢枝龙